文/賴嘉綾(作家、繪本評論人)

李歐・李奧尼(1910-1999)出生於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父親從商,母親是歌劇女聲,他曾經在自傳Between Worlds: The Autobiography of Leo Lionni提到,他有時住在歐洲有時住在美國;既是商業接案又是藝術創作;從事設計也是繪本作家。這些不同的分身與身份讓他持續追尋自我,以現在的說法就是國際斜槓。印象最深的是他提到外公外婆收入微薄,經常在廢棄堆裡找家具,養大了三個極具藝術天份的孩子,有建築師、畫廊經紀人、歌劇女伶,李奧尼家族是來自義大利的猶太人,祖母住在比利時,父親又曾經到美國工作,所以他除了荷文,也懂法文、英文、義大利文等多國語言。1931年李奧尼與家人搬回到義大利之後,從事繪畫,結婚後,1935年在義大利熱那亞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39年與妻子搬到美國,從事廣告設計。

繪作童書是他成為爺爺之後的事,有一天他帶著孫女和孫兒從紐約中央車站搭乘通勤列車回康乃狄克州的家,在車程中,孩子們有些不耐煩,他使用雜誌的紙撕成圓形狀代表故事裡的角色,小藍與小黃,他還特別將彩色紙片撕得不是很平順,就這樣,這個故事經過出版社的朋友們專業整理出版成為我們後來所熟悉的《小藍與小黃》。那是1959年的事。

在李奧尼的繪本裡,他使用了拼貼、拓印、單版印刷、印章等當時極少有人用在繪本的技法,即使現在都不多。拼貼的素材來自大理石紙、色紙和經過塗布的紙張,有的用手撕製造紋路,有的用刀片強調線條,也擅長運用色鉛筆、蠟筆製作筆觸質感。除了這些畫面的表現手法,最吸引人的當然是他的故事,他總能將生活裡的人物轉化成角色,訴說故事,對小讀者來說是個活潑的故事,對陪伴的大人們又是呼應生活的閱讀體驗。在這盒【圖畫書視聽之旅】李歐‧李奧尼智慧寓言套書裡,包括了六本圖畫書、名家導覽手冊、影片的DVD。值得提醒的是手冊裡有六本圖畫書原著的英文,方便讀者閱讀中文後取得英文的練習;影片使用繪本的畫面可雙語切換。

經典的生成來自讀者接力式的肯定,一代接一代的讀者在閱讀後對該書留下了心動,我們直接來看書吧!由作者創作的時序,我們從《一吋蟲》開始,順著讀《小黑魚》、《田鼠阿佛》、《魚就是魚》、《鱷魚柯尼列斯》、《這是我的》。讀者們往往先被李奧尼的故事所吸引,但不知不覺的其實是他畫面的簡潔,他的天空都是留白;如果我們閉起眼睛聽故事,想的也是晴朗的好天氣。

1960年,《一吋蟲》Inch by Inch
有隻非常聰明的一吋蟲(尺蠖),牠遇見知更鳥,就在將被吃掉時,牠說等一下,牠是有用處的,牠會量東西,所以牠量了知更鳥的尾巴長度、紅鶴的脖子、巨嘴鳥的喙、蒼鷺的腳、雉雞的尾巴、蜂鳥的身、最後趁著量夜鶯的歌聲時脫身。我們先不必假設作者想要說什麼,其實孩子們看完書後一定會有意見。這樣的故事一開始就把生命交關的危險點出來,不懼與孩子們談生死,直接點明自然界食物鏈弱肉強食的殘酷與小人物藉著機會脫身的機智。社會上一直有不公平,但我們多半是弱者,如何運用個人特質保護自己也只是活下去的基本。但李奧尼的故事讓我們覺得當弱者可以很機智,不必利用別人,正正當當勇敢做自己。再看看畫面的處理,他使用了彩色鉛筆和蠟筆做的色紙剪貼草叢,在拼貼之後用彩色筆畫出蟲和部分鳥的嘴喙、眼睛,點綴出畫面需要加強的地方。

1963年,《小黑魚》Swimmy
海裡的大魚吃小魚,一轉眼就是一群小魚不見了,這隻外表很黑的小黑魚游水的速度非常快,也很警覺,但每天這樣跑躲的日子讓牠很害怕、難過又寂寞。海裡有很多種動物,不是每一種都要吃魚,譬如龍蝦、水母、鰻魚;風景也很漂亮,有海葵、海草。牠又遇見很多和他一樣大小的小紅魚,牠們因為害怕被大魚吃掉,鎮日躲在岩石和海草間,所以小黑魚教大家游在一起,佈陣成一條大魚,而牠是大魚的眼睛。從此之後,那些大魚都被牠們嚇跑了。本書用了印章的技巧,重複印製出小魚,也用水墨單版畫的方式覆蓋層層疊起海裡的效果,細心的讀者還能看到使用蛋糕墊紙拓印出來的海草。我們看似隨性的畫面,在尚未有電腦數位的時代裡,充滿巧思與無法複製的過程。

他的故事為什麼好?筆者認為在於他不是想要對讀者說什麼,或給予什麼警世教義。他將他所看到的環境與人物用繪本的方式描述,並且用多樣媒材與技法呈現;我們的周遭也有這樣的人事物:當我們一直害怕被吃掉(失敗、不測)的時候,有的人一直害怕,有的人想辦法離開,有的人保護大家。他並沒有要我們做什麼樣子的人,但我們在閱讀裡可以更清楚自己的模樣。

1967年,《田鼠阿佛》Frederick
這個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了,如果尚未讀過的朋友,請自己閱讀!自己閱讀!自己閱讀!所以在此提醒讀者——閱讀繪本時,請從扉頁開始,這本書的扉頁上寫著滿滿的Frederick,就像小朋友學寫名字或是被罰寫名字時的紙頁。讀過這本書的孩子長大後,想必閉上眼睛都能有陽光、顏色、文字的交會。在團體裡的每一個人如果都能以一己之力服務他人,就是個和諧的地方了。

1970年,《魚就是魚》Fish Is Fish
小魚與小蝌蚪從小在水裡長大,隨著時間,小蝌蚪開始長出前腳、後腳,然後成為青蛙爬上岸了。他們很久不見,直到有一天,青蛙回來了,牠跳進水裡告訴魚牠的所見所聞。譬如牠遇見牛、鳥、人;牛有四隻腳會吃草、鳥有翅膀會飛、人有大有小穿著衣服會走路。這些帶給魚無限想像,但牠所有的想像裡,都奠基在以魚加上腳和翅膀的外型變化。雖然牠想到岸上去看個究竟,但畢竟魚就是魚,牠在岸上不能呼吸也不能動。

1983年,《鱷魚柯尼列斯》Cornelius
我們的處境有大部分是天生,也有後天的努力,鱷魚柯尼列斯天生就是用後腳走路,朋友就算學不來也都說那沒什麼了不起。柯尼列斯離開這些朋友後,遇到猴子,猴子也覺得用後腳走路很正常,倒是猴子會用尾巴掛在樹上,所以柯尼列斯向猴子學如何倒吊在樹上,猴子說「只要你認真學,我再幫點小忙就沒問題了。」世上很多事都是這樣自助人助後完成的。柯尼列斯回到鱷魚圈後,向朋友展示如何倒掛在樹上的新把戲,牠們還是表示沒什麼了不起,不過柯尼咧斯離開後,回頭看到才驚訝呢!

接受自己的好與接受自己的現況是一樣重要的,一路讀來,千萬別一起讀,就像一盤盤的大菜,不可一起食用。每一本書都是獨立的主菜,只是剛好全部裝在這個盒子裡。李歐・李奧尼讓讀者步上創作者的心路歷程,在每個轉角、起落時和緩的用繪本調整心態,即使今天我們是成功人士,也願意扶助他人;如果今天我們只是貢獻較小的,也不要妄自菲薄;更何況還有許多說不上是好還是壞的在其中,未來才開明白。

1985年,《這是我的》It’s Mine
當小青蛙還在計較你的我的的時候,老蟾蜍覺得滿吵的也無解,牠們還是繼續如此吵著;直到暴風雨來襲,三隻小青蛙擠在一個大石塊上等待風雨平息,想著過往的生活,現在可以在一起面對恐懼和希望,實在沒什麼好計較的。更妙的是,水退了之後,牠們發現救了大家的大石頭其實是先前遇見的大蟾蜍。從此之後,牠們一改以往的「我的」成為「我們的」,大蟾蜍什麼都沒說也沒有再出現。這時的創作者已經75歲,我們是不是看到一位長者正在扶持年輕的一代?

 

推薦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