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三位享譽國際的兒童發展學家的經典代表之作。
讀完本書,您會以嶄新的眼光,看待這些「宇宙最佳的學習者」!嬰兒─那個躺在嬰兒床裡白白胖胖又可愛的小東西,打從他呱呱墜地起,那天使般的臉龐與純真無邪的笑容,就吸引了全人類的目光;那雙大眼睛一眨一眨地,閃爍著如夜空中的星星,小手小腳自然地舞動著,充滿生命力與學習的欲望,他是無助與自助的混合體!
他真是我們過去所認知的小生命嗎?懵懂無知,除了吃就是睡?他的生命像一張白紙般的無瑕,被動等待著大人豐富的供給、智慧的教導及經驗的傳承?喔!不!本書的作者們認為,數千年以來,人們都認為嬰幼兒不會思考和推理。但是,假設電腦會思考,或至少會下棋、診斷疾病和分析岩石,那麼比最精密的生化科技電腦還更複雜的小寶寶腦袋,理所當然會思考了。
您知道……● 出生才42分鐘的嬰兒就已經會模仿人的臉部表情了?
● 6個月大的寶寶能區分各種語言的不同,是個語言的世界公民?
● 寶寶愛極了的媽媽話,能幫助寶寶蛻變為特定語言的專家?
● 2歲幼兒開始發展出同理心了?
● 什麼是「嬰兒失憶症」?為什麼成人完全不記得3歲以前的事?
本書作者安德魯.梅哲夫博士是國際公認的嬰兒心智發展專家,他認為嬰兒有非常驚人的認知、學習和記憶能力,這促成了嬰兒心理學研究的革命性突破。梅哲夫博士的太太─派翠西亞.庫兒博士則是知名的語言發展專家,1997年,她曾是六位被邀請在白宮會議廳發表「早期學習與大腦」研究報告的科學家之一。另一位作者愛麗森.賈布尼克博士則是一位頂尖的認知科學家,在本書中她以親身的生育與豐富的實驗經驗,詳實的分析和記錄研究的結果,提出精闢的論點。
0-3歲寶寶的大腦正精密地建立起上百萬個錯縱複雜的聯結與迴路,不斷透過思索證據、下結論、進行試驗、解決問題……等,開啟對人事物的認識。在這三位作者長年的觀察與實驗中,他們發現嬰幼兒有如一個小小科學家,積極地想要瞭解外界的人、事物與語言!書中所呈現的嶄新知識,正足以幫助我們更瞭解嬰幼兒的發展特色與驚人表現。幫助爸媽瞭解如何與寶寶展開互動、在寶寶的學習上扮演正確的關鍵角色。
內容試閱

作者介紹愛麗森.賈布尼克博士 (Alison Gopnik, Ph. D.) 現任加州柏克萊大學心理學教授,為頂尖的兒童認知科學家。發表過至少一百份哲學、心理學和兒童初階學習有關的期刊論文,並為《紐約書評》和《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育有三個孩子,目前與家人居住於加州柏克萊市。
安德魯.梅哲夫博士 (Andrew N. Meltzoff, Ph. D.) 為國際知名的嬰幼兒發展專家,他在嬰兒模仿能力上的研究改寫了人們對於早期認知、人格與大腦發展的認識。現任華盛頓大學學習與腦科學研究中心所長,論文被刊載於《時代雜誌》、《紐約時報》,並陳列於全世界的博物館。2001年1月曾應邀於「第一屆信誼0 ~ 3歲嬰幼兒發展研討會」發表演說。
派翠西亞.庫兒博士 (Patricia K. Kuhl, Ph. D.) 全球知名的語言發展專家,現任華盛頓大學學習與腦科學研究中心所長,亦為該校聽語科學系教授。她在語言早期及大腦發展上的研究,以及早期接觸語言的經驗如何改變大腦功能的議題上,啟發了人們對幼兒大腦學習機制的認識。1997年庫兒博士獲邀至白宮、參加柯林頓總統及夫人主持的「早期學習與腦部發展」研討會。2006年6月曾應邀於「第四屆信誼0 ~ 3歲嬰幼兒發展研討會」發表演說。
黃馨慧美國普渡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博士,曾任講師、幼教老師、信誼基金會企劃專員。現任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著有《幼兒行為觀察與紀錄》,譯有《學步兒父母手冊》、《不只是遊戲》等書。
目錄第一章 古老問題和新興發展心理學
第二章 孩子對人的瞭解
第三章 孩子對事物的瞭解
第四章 孩子對語言的瞭解
第五章 科學家對幼兒心智的新發現
第六章 科學家對幼兒大腦的新發現
第七章 追尋彩雲
序人類知識的形成
文/ 柯華葳(國立中央大學 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一位有第一個新生嬰兒的母親描述照顧新生兒的心得: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晝夜顛倒、過去講究的現在都辦不到了。電影上打扮得漂漂亮亮一手抱嬰兒,另一手還有空做其他的事是不可能發生的。這麼辛苦?我問。「是啊。不過,」一轉眼間,她的臉上立即顯出奮鬥後的成就感,「寶寶蠻好玩的耶。」
現在,這一點好玩成為許多發展心理學者的研究主題。嬰兒研究是這三十年來蓬勃發展的事業。科學家好奇的不只是嬰兒怎麼好(請念三聲)玩,而是這好(請念四聲)玩的背後代表什麼?新生嬰兒是不是已經知道一些事情?要不然他怎麼會專注的回應你微笑的眼、你輕喚他的聲音?他是怎麼學到的?他看出去的世界或聽到的聲音是這麼的多樣甚至複雜,他怎麼知道要看哪一樣、聽哪一樣?尤其當我們知道聲音是以聲波、事物是以光波傳到腦中,他怎麼在腦中轉變成對外界真實事物和聲音的認識?
總結這些問題是,知識怎麼來的。人天生會帶一些知識來嗎?還都是後天學到的?若不論先天或後天,知識怎麼成長的?這些古老的哲學問題,現在我們或許可以藉新的科學證據來回答。而這些新的科學證據是由嬰幼兒研究產生的。這就是這一本書的主要內容。
本書三位學者都是嬰兒研究的佼佼者。他們許多的研究已成為今日認知發展心理學教科書中必須介紹的經典實驗。他們所研究的主題:他人的心智(知道別人的想法以回應)、外在世界和語言發展是我們每天與人互動要面對和處理的問題。嬰幼兒在這三方面的表現如何?書中很清楚的研究論點是,嬰兒生來有一些知識和強大的學習能力,而外界對嬰兒也因進化而有協助他們學習的強力誘因。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語言發展。寶寶初生就有分辨聲音的能力。他能將一串串字音切割,而在與人互動過程中,漸漸將聲音化成有意義的字詞。
有趣的是,外界不論什麼人一看到嬰兒就會尖起聲音對寶寶說一些聽起來很幼稚的話。碰巧這種聲音(母音清楚)與這種對話內容(反覆、簡單)最適合寶寶學習語言。英國的嬰幼兒電視節目《天線寶寶》就是採用這個特點做為節目內容主要的呈現方式。
書中想說服讀者的是:嬰兒就像科學家一樣探索(觀察、吸收)周邊的世界,形成假設(預測),而後進行實驗以增加知識。只是他們不像科學家一樣必須刻意去做實驗形成理論。作者以船在大海中航行,遭遇大風浪為例。當船被打擊受損時必須停下來修補而後繼續航行,一路修修補補下來,抵達終點時已不是原先的船。科學家追求真知的歷程是如此,一路修補形成的理論已不是原先的預測。寶寶學習的歷程也像新船航行大海一樣,有一些基礎,航向知識大海,途中遭遇與他已有不盡相同的知識(風浪),他要修改原有的想法,最後成就的是一個全新的理論。對作者來說,人人都有這種科學思考能力,其中以嬰兒最充分發揮,科學家次之。一般成人則因生活逐漸步入固定模式不再發揮其科學家的精神。
本書介紹許多實驗是讀者可以在寶寶身上試試看的。經典之作如向剛出生的嬰兒吐舌頭,等他回應(研究試過最小的嬰兒是才剛出生四十二分鐘)。你會看到嬰兒努力把口中的小舌頭伸出來,或許動作不盡然完成,但你知道他在學你做這一件事。科學家要問的是四十二分鐘大的嬰兒的這個動作代表什麼?這個反應背後指出寶寶知道你在跟他玩(他人心智),知道你的舌頭相對於他的舌頭的部位(外界事物)。四十二分鐘大的嬰兒的這些知識哪來的?現在只能說:天生的吧。
我們或許不是科學家不能把握各種研究要注意的條件,但以遊戲的心情與寶寶玩書中所介紹的實驗,除讓我們更認識寶寶的心智外,也達成親子同樂的目的。這正是書中強調的嬰兒教養方式。沒有任何玩具勝過父母親這個大玩具。因為大玩具活生生地同時提供對他人心智、語言、外界事物學習的機會。透過每次互動,嬰兒在學習,在改變他既有的知識。其實父母親也可以藉此機會找回原先就有的科學能力,細細觀察、假設,體會搖籃中的科學家是怎樣的在思考。當搖籃內外的科學家能一起成長一定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詳細資料作者/愛麗森.賈布尼克博士 (Alison Gopnik, Ph. D.)、安德魯.梅哲夫博士 (Andrew N. Meltzoff, Ph. D.)、派翠西亞.庫兒博士 (Patricia K. Kuhl, Ph. D.)
譯者/黃馨慧
適讀年齡/成人
出版時間/2012/02
出版社/信誼
產品條碼/9789861614380
裝訂/平書
印刷方式/單色
語言/繁體中文,無注音
頁數/296頁
規格尺寸/15x21x1.48cm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