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開學書展【加碼】$𝟏𝟓𝟎購書金,現在領立即用➡︎

【暑期書展】小小背包客專屬 $350 購書金!出發前先領券GO👉

母親的大腦:揭開「媽媽腦」的科學真相

母親的大腦:揭開「媽媽腦」的科學真相

從最新神經科學觀點解析成為父母如何改變大腦,協助新手爸媽理解自身轉變,適應親職角色,享受育兒生活。


2025-08-31T16:00:00.000+00:00截止 指定分類,【2025暑期&開學書展】全館三書75折.五書7折(*折扣金額以實際結帳金額為主/系統自動排除不適用商品)

2025-08-31T16:00:00.000+00:00截止 全店,【2025開學書展】滿$799贈『蘋果樹小女巫收納盒』(送完為止)

2025-08-31T16:00:00.000+00:00截止 全店,【2025暑期書展】滿$2000,贈GujiGuji魔術方塊鑰匙圈(送完為止)

全店,全館滿$1000免運

全店,全店消費滿$500贈遊戲特刊乙本

NT$420
NT$378
{{shoplineProductReview.avg_score}}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shoplineProductReview.total}}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amazonProductReview.avg_rating}}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amazonProductReview.total_comment_count}}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數量 組合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一次最大商品購買數量限制為 99999
該數量不適用,請填入有效的數量。
售完

商品存貨不足,未能加入購物車

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每筆訂單限購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件

現庫存只剩下 {{ quantityOfStock }} 件

若想購買,請聯絡我們。
加入追蹤清單
商品描述
送貨及付款方式
顧客評價
商品描述
成為母親,大腦也會變化?
有人稱這是「媽媽腦」、「一孕傻三年」,但科學證明,這些變化的存在,是大腦為了適應育兒的更新過程。普立茲獎記者Chelsea Conaboy在採訪眾多神經科學家與心理學家後發現,我們的大腦在育兒過程中,從感知、情緒、動機到免疫系統,都會悄悄重塑,協助我們更敏銳地照顧孩子,也幫助自己適應新的身分。 
這不是一本教你育兒技巧的工具書,而是一本幫助你理解自己的書,幫你看懂這些改變的原因與意義。 
透過這本書,你將明白:照顧孩子,並非失去自己,而是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引發全球熱烈討論的突破性著作: 
  • 已售出20國版權• 多家權威媒體一致推薦 
  • Amazon 編輯精選・讀者好評4.3 
  • 被譽為「能讓社會進步一百年」的重要作品 

專業推薦
「讀完這本書,才明白科學名詞『適應』背後需要這麼多積極的努力;『母親的大腦』,原來這麼了不起!」 ──作家蔡穎卿 
「深入探討父母的大腦與認知研究,充滿驚奇與啟發性,每個照顧者都該讀這本書!」 ──《出版者週刊》 
「這不是一般的育兒指南,而是結合神經科學與人類行為研究的精彩著作,既引人入勝又好讀易懂。」 ──《美國圖書館期刊》
 「如果每位新手爸媽、企業主管和政策制定者都讀過這本書,我們的社會將能在一夕之間向前進步一百年!」 ──Lauren Smith Brody(蘿倫・史密斯・布羅迪),《The Fifth Trimester》作者 
「如果我在剛當媽媽時讀過這本書,或許就不會對自己大腦的變化如此措手不及。」 ──Amazon讀者 Emma Jane Unsworth(艾瑪・珍・恩斯沃斯

 
內容試閱


目錄
出版序 給所有父母的腦內小旅行 
譯者序 母愛真的是天性嗎? /洪 蘭 
推薦序 愛需要學習和努力/蔡穎卿 
緒 論 成為母親,你真的不一樣了/Chelsea Conaboy 
第一章 打開開關:母性是本能嗎?
第二章 母性本能的由來
第三章 神經科學帶來的新訊息
第四章 寶寶和我們自己的轉變
第五章 古老的家庭樹圖:家庭分工的演變
第六章 天生不會照顧?
第七章 從自身出發:成為母親的歷程
第八章 鏡中人:在別的新手父母身上照見自己


作者介紹
雀西雅・康納博伊(Chelsea Conaboy)
美國資深健康及公共議題記者,她是《波士頓環球報》因報導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而獲得普立茲獎的團隊成員。作品常見於《紐約時報》、《衛報》、《母親瓊斯》、《政治》、《週刊》、《波士頓環球報雜誌》、《WBUR》、《費城詢問報》等,育有兩個孩子,有感於孩子出生後經歷的變化,而認真探索大腦因育兒產生的變化,將最新的神經科學和社會心理學報導結合在一起。


譯者介紹
洪蘭
美國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現為中央大學、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年推廣閱讀,並針對台灣教育、社會問題提出精闢見解,藉著寫作、翻譯和演講,分享正確的腦科學知識及為人處事的道理。著作及譯作豐富,包含《大腦說明書》《啟動孩子的大腦》、《遊戲與閱讀》、《情緒和品格》(信誼出版)等。


作者序
成為母親,你真的不一樣了 文/Chelsea Conaboy
成為一個母親是什麼意思? 
當然,每個人的經驗不同,它受到這個人環境的影響,而環境又可以有千百萬種的不同,即使在最初始的時候,母親的心情也大不相同。這個懷孕是期盼的還是意外的?是在猶疑「我懷孕了嗎?」還是「糟了,我懷孕了!」?是有伴侶一同期待新生命,還是要自己單獨面對生產?是有人捐贈精卵子、人工受孕,還是自然懷孕?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作為一個母親的心情。 
一般來說,作為父母,尤其作為母親,通常是非常個人化的經驗。作為一個母親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愛的化身。母性太珍貴,根本不可直視,遑論去解析它,我們只能從旁窺探。孩子有很大的改變力量,正如美國嬰兒用品公司嬌生(Johnson & Johnson)的廣告詞:「有了寶寶,就改變了所有。」不過,它沒有指明改變的是什麼。 
對很多婦女來說,這個問題像是一個警訊,需要承認母性究竟改變了我們什麼,使我們跟沒有孩子的婦女有什麼不同,跟男人又有什麼不同。大多數的時候,這些不同指的是少了什麼,可能是更健忘、更精疲力盡、更心力交瘁、更多受到生理的限制,而且越來越沒有吸引力……這些讓我們不願意再想下去。 
不只是懷孕的四十週,假如你去算準備受孕或流產的掙扎,那時間還更久。那些待產的父母受到無數資訊的轟炸,告訴你你的身體、乳房、臀部、腰圍、心臟功能、骨盆、性慾會有什麼改變。我們往往被這些資訊淹沒。 
但在生產後幾個月、剛回到工作崗位、每天擠奶、接送孩子、忙得團團轉的那段時間,我開始懷疑,難道改變就只有這些嗎?我感覺自己整個人都不一樣了。變得健忘、容易焦慮、做事沒辦法專心,連自己以前熟悉的節奏也抓不太住。我真的想知道,這些只是暫時的疲憊和情緒反應,還是我大腦真的發生了什麼改變? 
我開始採訪神經科學家與心理學家,也查了不少研究資料。有一位研究者告訴我,成為父母,不只是生活步調的改變,而是整個大腦會重新調整。從感知、情緒到免疫系統和動機反應,全部都會受到影響。這些變化,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接住孩子、回應孩子,甚至改變我們對自己的認知。那時我才驚覺,原來不是我太敏感或太累,而是我真的變了。 
我原本只是想寫一篇文章,記錄自己發現「成為母親是一段發展歷程」的轉變。但我越深入,越發現這些科學研究不只是個人的體驗,它其實也重新打開我們對性別、照顧、家庭、甚至社會角色的想像。我也因此決定把這些故事、這些研究、這些我不斷問自己的問題,寫成一本書。 
很多人聽到「母親的大腦」,會以為那是生理女性懷孕後才會有的改變。但其實,大腦的調整不只是「生過孩子的人」才會發生。研究發現,照顧孩子這件事本身(包括長期的陪伴、投入的情感)才是讓大腦產生變化的關鍵。只要你真正在乎、參與,不論你是父親、伴侶、祖父母、甚至不是孩子的親生父母,你的大腦都有可能出現類似的調整。成為母親,不只是生理上的改變,而是一段關係的建立,一種因為在乎而慢慢長出來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正在尋找育兒攻略,這本書可能不會告訴你怎麼讓孩子秒睡,也不會教你怎麼不吼叫就讓孩子穿好襪子出門,更不保證你看完之後會變得比較會教養。但它或許能幫助你,看見自己正在經歷什麼,理解你已經變成什麼樣的父母,又會繼續往哪裡走。 
我們值得花時間好好想一想,這些改變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會發生?又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意義? 
我們有責任去理解這一切,為了自己,也為了彼此。


出版緣起
給所有父母的腦內小旅行
給所有父母的腦內小旅行當信誼收到這本書的書稿時,立刻察覺這是一本非常特別、值得細細品讀的好書。這些年來,我們持續出版許多以兒童需求為主軸的親職書籍,但這本書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角度,從父母自身的改變出發,重新理解親職的經驗。這樣嶄新的觀點吸引了我們,迫不及待想要與中文讀者分享。
本書在國際上廣受好評,不僅因為主題新穎,更因為作者Chelsea Conaboy擁有資深健康及公共議題記者的專業背景。她曾是《波士頓環球報》普立茲獎團隊的一員,作品廣見於各大媒體。
Conaboy透過自身的育兒體驗,加上訪談其他家長與腦神經科學家所得的觀點,以清晰、易懂且溫暖的文字,帶領讀者深入理解養育孩子如何對父母的大腦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過去人們總覺得「母性本能」是與生俱來、理所當然的,但作者透過走訪各界,蒐集扎實的研究資料告訴我們,事實並不是如此。養育孩子會明顯改變父母的大腦結構與功能,培養出許多育兒所需的能力和特質,而這樣的改變不僅限於懷孕生產的母親,每一位認真投入照顧孩子的家長,都會經歷相似的腦神經變化。
或許有些讀者會擔心這本書過於嚴肅或艱澀,其實完全不會。書中除了詳實引用研究資料,也透過許多動人的真實故事,呈現生育過程中喜悅與挫折交織的複雜情緒,以及父母如何從內心的掙扎一步步邁向自我成長,最終接納身份的轉變。對於常常感到育兒焦慮與不安的家長來說,這本書帶來了充分的支持與安慰,讓大家明白內心的起伏與轉變都是極為正常的。有了這樣的理解,家長們就能更容易調整心態,自在地陪伴孩子成長。
信誼長期關注家長的需求,致力提供實用且有科學根據的親職教育資源。我們深深了解家長們在面對自己身心的轉變時,常常會感到困惑與孤單。譯者洪蘭教授特別提醒:「父母需要先了解自己身體與心理的變化,學會善待自己,才能好好陪伴孩子。」這也是我們決定將這本書介紹給中文讀者的重要原因。
我們衷心期盼,這本書能為父母帶來更豐富而深入的親職視野,鼓勵大家帶著好奇與勇氣,踏上精彩的大腦探索旅程,藉由育兒經歷拓展自我,成為更自在、更美好的自己。


譯者序
母愛真的是天性嗎?(節錄)
文/洪蘭 (臺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我們過去都以為母愛是天性,每次去做田野調查,老師都會告誡我們,繁殖期不要靠近鳥窩獸穴,母鳥會不顧性命的捍衛幼鳥,而我也的確被從空中俯衝下來的母鳥啄到前額流血。但是從新聞中又常常看到父母親虐死自己親生的孩子,如高雄有個母親自己出去玩,活活餓死家中2個月大的嬰兒;日本也有父母晚上去吃宵夜,把10個月大的嬰兒放在車站的寄物箱中,孩子哭到路人報警,父母不但沒有懺悔還怪路人大驚小怪,振振有詞的說,置物箱上有通氣口,孩子不會悶死。都說虎毒不食子,但是社會上打死親生兒的新聞沒少過,母愛真的是天性嗎?
最近台灣衛福部公布調查,台灣因產後憂鬱而自殺的比例為七分之一,高到衛福部編列預算來提供15∼30歲產婦的免費諮詢方案。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也公布白人女性中,心理健康問題占妊娠相關死亡的35%;日本從2005到2014這十年間,每10萬名產婦中有8.5人自殺。既然這個現象不分種族文化,它背後定有共同的因素,而這原因很可能在大腦,因為研究很早就知道憂鬱症跟大腦中的荷爾蒙分泌有關。所以母親的大腦可能在生產期間出了問題,但是出了什麼問題會使一個媽媽抱著她十月懷胎辛苦生下來的孩子一起跳樓呢?
我想找一下母親在懷孕和產後,大腦荷爾蒙改變的論文來了解這個原因,才發現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雖然大腦的研究已經是現在科學的主流,但母親大腦的研究顯然沒有跟上列車。其實母親是一個家中最重要的人物,拿破崙就說「一個孩子行為舉止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他的母親」。孩子受母親的影響也大於父親,母親的文化水準決定民族的未來,當你教育一個男童,你教育的只有這個男童,但是當你教育一個女童,你教育的是整個家庭的下一代。所以我不太了解為什麼很少人去研究女人在成為母親後,大腦的改變。
既然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少子化是國安問題,那麼現在的年輕人不生不養,懷孕對女性代表的意義應該是個重要議題,這方面的資訊應該要介紹到台灣來,所以在信誼基金會拿到《Mother Brain》這本書的版權後,我雖已退休,仍決定把它翻譯出來,讓大家了解人類在繁衍後代時,身體和大腦經歷了什麼改變,父母,尤其女性,又付出了什麼代價,為什麼「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是社會的倫理。
這本書的資料非常豐富,作者可以說是「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搜索所有可得的論文,甚至包括了同性戀者生養孩子時,伴侶大腦的變化。它打破了過去對懷孕的謬思,說明了為什麼產婦會有一陣子記憶力衰退,也說明了為什麼雌性在大自然中活得都比雄性長,甚至連腸道細菌跟受孕的關係都談到了,這些資料台灣非常缺乏,很值得社會福利政策的制定者、婦產科醫生、臨床治療師、性別研究者和父母老師好好的讀一讀。 
在書中,我找到了我心中疑惑的答案:原來母愛不是天性,它需要和孩子接觸,當大腦產生Oxytocin(催產素,又叫激乳素)後,母性才會出來。沒有懷孕過的雌鼠在照顧幼鼠十天後,牠大腦也會因Oxytocin的出現而開始做出築窩、哺乳(雖然無乳汁)的行為;公鼠在照顧跟牠沒有血緣關係的幼鼠後,也會因Oxytocin的分泌有這種行為出現。因此民間才會有「養大於生」,「生的請一邊,養的大過天」的俚語。過去重男輕女,扶養孩子的責任都落在女生肩上,女生卻不具備社會地位,這是多麼不公平。照顧孩子的辛勞被認為理所當然,皇室女性更是生殖的工具,這些觀念又是多麼的離譜,需要正本清源的改正,這部分也是作者很努力宣揚的理念之一,頗有教育價值。
書中還討論了產假的必要性,因為從懷孕到孩子2歲這一千天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間,是大腦神經元快速連接的時期,需要大人好好的照顧,才能健康的成長。孩子在4歲半、5歲海馬迴尚未成熟前,所有的學習是內隱的學習,它的機制是模仿,而大腦中鏡像神經元是一出生已經在工作了。因此童年的教育很重要,這個時期所打下的好習慣和紀律根基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為人母是天職,也是上天給的福賜,希望這本書能解答一些新手母親對自己和育兒方面的困擾,不要去聽信坊間流傳、未經科學證實的經驗甚或騙局。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因為只有快樂的母親才有快樂的嬰兒,全家才會快樂。
希望台灣每個家庭都因為有正確的知識和觀念而育兒成功,有幸福的人生!
 

推薦序
愛需要學習和努力
文/蔡穎卿

在為人父母的路上,有人走到油盡燈枯仍無怨無悔;有人才剛啟步就已身心交瘁,萬念俱灰。是什麼影響他們的表現和感受?今天藉助科學家們的努力雖然取得一些了解,但仍有很多不敢斷言的疑惑。唯一確定的是,無以計數的身影,在幾百萬年的時間縱軸並地理無盡廣度的橫軸上,交織出的生命畫布令每一個世代都感動。儘管雲霞錦繡與跳紗筘路共陳,人們並未卻步於繁衍後代的「愛的學習」。也許,這就是您該翻開這本書的原因──重新以現代的眼光來了解:
為人父母的經歷是一段美好的人生篇章,而非英雄或專家的教養成績單;也是一個欣賞母親大腦運作,對其奧秘感到好奇的機會。
我因為讀這本書,在大量科學的實驗中開啟了視野,並學習了許多應有的知識。我看到作者傳播自身的經驗和認同的觀念,也看到她對社會支援系統進行的檢討。也許這句話可以局部代表她的信念:「母愛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但母親並非總是單打獨鬥。」時代和個人的條件使母性、母愛、母職很難單純地只成為一個議題,或不帶有偏見地被討論。「更有質量的親子關係」是人們不斷追求的幸福。這本書應該可以幫助讀者確認一件事:不管自己是不是當父母的天生好手,科學已證實「父母與孩子連結的能力是可塑的」。而為人父母和任何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一樣,因為需要努力,所以會帶來壓力和快樂。這種壓力和快樂,我曾在《傅雷家書》中讀過。當時四十幾歲的傅雷對十幾歲的傅聰說:「我從與你相處的過程中學會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昇華。」
這些壓力和快樂無關於世俗認定的傑出與否,而是每一個家庭永不停歇的成長歷程,也是作者引用並要證明的信念:照顧和關懷。「了解生命歷程」是作者無章不在的掛念。您可以讀到她收集了多少資料,從子代、親代、祖代、跨性別父母、人類學家、歷史學家、音樂家、演員的「職」與「任」與「愛」的故事和想法,去發掘不同養育方式的反省與實踐。仔細讀過書後,您將會從實驗中了解,原以為天生俱備的母性是如何被影響;也會更了解身為父母的自己。
這本書以《母親的大腦》為題,不是文學的象徵,而是以文字傳述科學的實證。讀完書之後,我覺得母親的大腦還是如神話一樣的美麗和萬能;因為它儲存經驗成智慧,不斷重構自己來面對改變中的世界。我也因此才了解科學名詞「適應」,原來是這麼多積極的努力;「母親的大腦」,原來這麼了不起!


詳細資料
作者/雀西雅・康納博伊(Chelsea Conaboy)
譯者/洪蘭
適讀年齡/成人
出版時間/2025/09
出版社/信誼
產品條碼/9789861617602
裝訂/平裝
印刷方式/單色
語言/繁體中文,無注音
頁數/240頁
規格尺寸/19x24cm
送貨及付款方式

送貨方式

  • 台灣本島宅配
  • 7-11 取貨付款
  • 全家 取貨付款
  • 外/離島郵局配送
  • 海外寄送(需待專人估算運費)

付款方式

  • 信用卡付款
  • Apple Pay
  • LINE Pay
  • ATM 代碼轉帳
  • 7-11 取貨付款
  • 全家取貨付款
  • 海外訂購專用刷卡
顧客評價
{{'product.product_review.no_review' | translate}}

相關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