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文/Hope
「再吃一口……快點咬一咬,不要含著。」「我只要飯飯……黑黑的菜菜丟掉……」
「我還不想睡,再玩一下嘛……我要喝水……背好癢要抓抓……」
這些戲碼是媽媽社團留言裡許多新手爸媽和小小孩的日常,度過困境的方法家家各有一套,其中常被推薦的妙方之一就是透過圖畫書來跟孩子討論,或讓孩子從故事中產生認同與模仿。
身為「胖臉兒」的粉絲,一看到李瑾倫老師的新書就愛上它們。原本滿心期待著和小外孫一起共讀,不料新冠病毒疫情來攪局,女兒延後了上台北的計畫,我只好火速把書寄去,隔空看小外孫自己念這兩本書,不過他除了自己念,還多了一個任務〜要念給5個月大的妹妹聽喔!
4歲大的小外孫還不識字,他拿起《寶寶喜歡吃》很自然地看圖說話,也試圖調整書本的角度,讓躺在一旁的妹妹看得到畫面。妹妹循著哥哥的聲音,張大眼睛轉頭盯著書本,不時發出咿咿啊啊的「對話」,彷彿跟哥哥說:「還有什麼?還有什麼?」
在完全沒有任何大人的解釋及導讀下,我也很好奇他會怎麼展開這趟閱讀的旅程。只見他努力研究著這兩本書的裝訂方式,摸索著不同的翻頁,大聲朗讀〜
「貓咪現在在吃飯,小朋友還沒有吃飯,她在喝ㄋㄟㄋㄟ 。」
「狗狗也在吃飯,很多個狗狗……三個狗狗在吃飯,小朋友也在吃飯,然後他吃了很多個飯。各種材料的飯。」
「那個小朋友在吃飯,她用手拿著吃飯,然後弄在桌子,變得亂七八糟。鴨子也在吃飯,牠們不會弄在地上跟身上。
他讀了一次,又讀一次,第二次的讀法比第一次細膩,觀察到的東西也更多了, 有趣的是,作者用心埋在書裡的小細節,孩子自己會發現。比如說:書裡有一隻兔子、兩隻貓咪、三隻小狗、五隻鴨子,雖然文字敘述並沒有別指出,但孩子到了一個對數字敏感的年紀,很直觀的就說了出來。孩子也會對照自己的生活經驗,評論圖畫書中小朋友的行為,像是:用手抓著吃、有用湯匙或叉子、吃得乾淨或亂七八糟……,連鴨子吃得很乾淨沒弄髒身子也關注到了。
另一本《寶寶不想睡》,小外孫完全是用「重複語句」方式讀完的。他一看到封面就先問:「這是睡覺看的書嗎?」「跟我在房間的書不一樣……」我心中竊笑:難道這小孩看書還分睡前看的書或平常看的書?結果,根本不須等大人給答案,他已經開始念給妹妹聽了〜
「有一個小朋友要睡覺了,兔子也要睡覺。兔子跟小朋友睡在一起。
鴨子也要睡覺,然後又睡在一起。熊熊……大象也要睡覺,然後也睡在一起。」
講完,翻到封底,他露出得意的神情說:「結束!」又繼續去翻看《寶寶喜歡吃》。
我反覆看著女兒記錄這段閱讀的短片,心想:「是啊!一本好看的圖畫書、和孩子生活連結的書,就是這樣能讓孩子在不同年紀興味盎然,找到自己的閱讀方式、增添新的知識。」下一回小外孫回台北時,我一定要再跟他共讀,我想跟他討論書裡的各種食物,也打算把書裡的句子念一次給他聽。我更想看看,接下來他會怎麼說這兩個故事給妹妹聽……
推薦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