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是一個社會關懷嬰幼兒的全面運動
信誼基金會在規劃「閱讀起步走」台灣模式時,思考透過既有的機制和在地的力量,建構出一個結合政府、在地力量、專業和社會資源的平台,讓閱讀真正走入社會每一個角落,走入家庭,走向幼兒。
— 文摘錄自「閱讀起步走 嬰幼兒閱讀運動的台灣模式 推手篇」
信誼Bookstart選書委員涵蓋兒童領域的醫生、教育、文學推廣、書刊編輯及圖書館等專家。每位委員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考量嬰幼兒的需要及發展,希望能挑選出最適合嬰幼兒的讀物。
整體而言,評審委員認為0~3歲幼兒的好書應該具有下列的四大特質:
兒童性的考量
創作的題材應符合0~3歲幼兒的各種發展能力、學習需求和生活經驗;且圖書的形式需操作容易,耐於探索,兼具閱讀的啟發性與趣味性。
文學性的考量
故事文字的表述應簡潔、易懂,才能符合小小孩的理解力,閱讀過程才能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
多元性的考量
無論是故事的題材、內容、圖像的表現,應具有多元的面向,藉此擴展幼兒的閱讀經驗,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
互動性的考量
書中的互動設計,可以吻合小小孩的發展特性,讓閱讀立體化、遊戲化,帶動親子間互動,創造親子共讀的樂趣。
Bookstart 選書委員
曾淑賢(國家圖書館館長)
蔡敏玲(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教授)
張鑑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李坤珊(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幼兒教育系博士)
吳幸玲(臺北市立大學、文化大學及輔仁大學兼任副教授)
周弘傑(臺大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廖瑞文(信誼基金會營運長兼體驗長)
由左至右依序為:
廖瑞文、吳幸玲、曾淑賢、蔡敏玲、張鑑如、李坤珊、周弘傑
要培養一個愛看書的孩子,從任何時期開始,都有可能,也不會太晚。與嬰幼兒共讀的真正重心,不在念,而是在互動!大人只要瞭解嬰幼兒閱讀的方式和發展程序,調整自己的期盼,再加上一些方法,如:以手指點指焦點、應和孩子的興趣和反應、聲音和表情的變化、擴充書中經驗,建立儀式化活動,親子共讀將會是親子融洽合作的美好經驗。
Q:寶寶愛啃書怎麼辦?
A:可以運用其他物品滿足孩子在口腔期的需求,並持續共讀,引領孩子閱讀的興趣。
Q:如何與兩個小孩共讀?
A:如果兩個孩子年齡差距較大,爸媽可以分別帶一個孩子共讀,或讓孩子各自選書,輪流為每個孩子各念一頁。
Q:共讀時,孩子會「指鹿為馬」怎麼辦?
A:面對孩子指鹿為馬的情形,可以運用代名詞避開爭執,或複述孩子的話,同時說出你不同的想法。
Q:每天和孩子共讀的時間要多長?
A:因孩子的年齡較小,可安排固定共讀時間。時間上可選擇孩子活動力較低的時間,孩子比較容易集中注意力,和你一起共讀。
Q:孩子只喜歡單一書籍,怎麼辦?
A:同一本書,孩子每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驚喜,可以順著孩子的興趣,與他一起探索。也可在書籃中準備不同類型的書,慢慢地讓孩子發現其他書本的樂趣。
親子共讀示範《好大的紅蘋果》
-
-
-
-
-
-
-